<rp id="bd829"><acronym id="bd829"><input id="bd829"></input></acronym></rp>

  1. <dd id="bd829"></dd>
    <tbody id="bd829"></tbody>

    1. <nav id="bd829"><big id="bd829"><noframes id="bd829"></noframes></big></nav>

      惠城橋東龍井:井水清甜爽口,得名或與龍井茶有關

        惠州橋東桃子園社區龍井巷北巷口,有一口清代古井,名為“龍井”。

        龍井為長方形水井,占地面積6平方米,考古數據顯示,古井外壁長1.38米、寬1.30米;內壁長0.8米、寬0.84米,井深約4米。井壁用青磚砌成,井口用紅砂巖磚砌成,古樸而實用,井水至今清澈,是龍井巷民用古井,為研究清代惠州古井提供了實物資料。

      龍井。侯縣軍 攝

        古井是城市文脈的重要組成部分,在現代生活中,雖然古井的供水作用已逐漸淡出,但它在城市景觀、文化傳承上的價值依然是不可替代的。

        橋東所處的歸善縣城,于明萬歷三年(1575)建筑城墻。后人發現,在歸善筑城之前,僅有白鶴峰東坡井,再沒有第二口古井存世?计湓,是歸善縣城緊靠東、西兩江,居民可汲取兩江之水飲用。明萬歷三年筑城墻之后,開東、南、西、北四門,遇上戰亂敵軍困城,城門緊閉,城內居民用水就會困難。為此,入清后官府在南、北城墻各加開一個小城門,南為水門仔,北為便門仔,方便居民汲水。同時,民間也開始陸續開鑿水井,方便家庭生活用水,現存比較有名的是龍井巷北巷口的“龍井”,比一般私家井大,是當時公共水井。

        據說龍井這口公用水井的水很清甜,用此井水泡龍井茶,特別清香,居民們都把這口井叫作“龍井”,井邊的橫巷也改叫“龍井巷”。

        葉偉強的《鵝城憶舊》繪聲繪色地記錄了龍井巷來歷故事:晚清國弱民窮,造反不斷,歸善城郊也不寧靜。一旦有事,城門緊閉,城內軍民食用水也就成了大問題。為了免遭缺水困苦,不少人家未雨綢繆,在家里或店里打井,平時可洗衣物,急時權作飲用。富有人家打私井,貧苦百姓打公井,有的打在塘邊,有的打在街邊,如東門街、縣前街、西門直街、花園圍、桃子園、高山下等地,都有公用水井。歸善縣衙門旁邊的箭道東側,街坊出錢出力打了一口水井,井水清甜爽口,尤宜泡茶。相傳一日,家住縣前街橫巷姓夏的老頭,約了幾位年紀相近的老友在家閑聊品茶,眾人都說此茶清香甘滑,余香留齒。問夏老頭此為何茶?夏老頭笑道:“正宗龍井茶”。其中一位說:“好茶要有好水,好水又要煲好,沖出的茶,色味香才能俱全呀!”夏老頭接口說:“正是如此。茶是正宗,水也正宗,是東坡亭腳下新井打上來的。諸位夸贊這焗茶,果然識飲!”另一位又問:“新打的井有無命名?”夏老頭說:“誰給它命名?”于是眾人齊聲說:“就叫龍井吧!”又說:“多好的名字,我們先叫開,后輩就一定會跟著叫的!惫,一傳十,十傳百,不久就傳開了。由于龍井出了名,井邊那條橫巷也改口叫龍井巷,一代接一代,一直喊到今天。

        梁自力《舊社會惠州人的衣食住行》一文則記載,“舊社會惠州人的飲用水多從江河或西湖里挑回,日用水有的從井中取,如橋東的井水巷、龍井巷兩口井的水多作洗滌的用水!笨梢,龍井不僅是附近居民飲用水源,還是生活用水。

      龍井巷。侯縣軍 攝

        上善若水。喝著龍井水長大的廣東名中醫、龍井巷人夏伯寬,杏林流芳。夏伯寬,字濟民,生于1903年,1928年畢業于粵南中醫學院,歷任惠陽開明中醫學校教師、惠陽縣中醫師公會理事長、惠陽縣國醫支館館長、惠陽地區人民醫院副院長等職,同時還兼任惠陽慈惠善堂、仁慈善社、醫學廣益社等機構的主診醫生。夏伯寬懸壺濟世50余年,醫風嚴謹,為民治病不辭勞苦,對醫術精益求精,長于內、兒科,尤擅長診治肝炎,先后著有《婦科淺釋》《小兒腹瀉辨證論治》《肝炎的辨證施治》等醫書。1979年,夏伯寬被評為“廣東省名老中醫”,次年辭世。

        《易經》井卦載“改邑不改井”,道出井在古代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。古井是先民聚居生息的物化見證,更是歷史人文及民俗鄉愁的重要載體。隨著城市供水設施的完善,棲身鬧市的龍井被圍欄圍起來,成為歷史遺存,供人觀賞憑吊。

        龍井于2013年被列入惠城區文物保護單位,它在城市一角,繼續守望著城市人的鄉愁。

       。ê羁h軍)

      編輯:任己章
      上一篇: